例如陈独秀说:我向来反对拿二千年前孔子的礼教,来支配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却从来不曾认为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也没有价值;人们倘若因为孔子的学说在现代无价值,遂极力掩蔽孔子的本来面目,力将孔子的教义现代化,甚至称孔教为‘共和国魂,这种诬罔孔子的孔子之徒,较之康有为更糊涂百倍。
隐私话题在这个时期的涌现自然有其合理性和适宜性。本文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为例指出,作为第一次世俗化的主要文化形态,80年代的大众文化积极参与了这种新公共性的建构。
第一个中国国内尝试口述史写作的作家被认为是女作家张辛欣。换言之,文革时期以公灭私的那个私,除了私利,也包括私人其他方面的隐私。哈贝马斯和阿伦特的主要区别在于修正和扬弃了阿伦特的含混的、颇富歧义和争议的现代概念(以及另一个争议更大的概念社会)。如果没有离开政治的自由,那么,一个人实际上是被迫/不得不参与政治,而被迫的参与已经不是真正的参与。90年代的世俗是一个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世俗,是盛行身体美学与自恋主义文化的世俗,是去公共化的世俗。
[28]她们在报头刊尾大谈时装、唇彩、香水、谈家居装饰、谈为老公煲汤,阅读以女性为预期读者群的体现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时尚休闲杂志,如《ELLE》、《风采》、《瑞丽》等。通过对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阅读,我以为他们的著作中启示包含或隐含了两种世俗化或两种世俗社会的观点,值得深入挖掘。儒家还有一个指向,就是讲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向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即灵与肉)的关系的平衡与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什么叫忠呢?朱熹的解释是,尽己之为忠,即对待别人要尽心尽力地去做。止于至善就是天人一体的境界、成人成圣的境界。有先秦的原始儒学,有两汉的经学化的儒学,有儒道兼综的魏晋的儒学,又有隋唐的儒学,更有儒道佛三家融合的宋明儒学。
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耻这个字繁体字是一个耳朵一个心。
我们哲学这样讲,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灵的状态,存在的东西它是不存在的。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但是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生活方式?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那种东西,每人都有。所谓超世,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
孟子感叹,一个人家里养鸡,小鸡跑掉了,你都知道去找,而人最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你都不知道找,岂不悲哉,岂不哀哉。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以说儒学就是为己之学,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就是一个几希的呼唤,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孟子在讲这句话时就是他在忧患,人和禽兽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太宝贵了,你千万要把它好好保存好啊。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是儒学的中心思想是仁的思想。
就是说你作为人还能够成为人的那个东西,你必须要保存着那些德行。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它们的渊源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明、偶性文明。
对于缺乏人文关怀的人来说,老子不存在,孟子不存在,苏格拉底不存在,柏拉图不存在,亚里士多德不存在,黑格尔不存在,马克思不存在。即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但不同的文明都有一个起因。中国古人用国之四维,比喻民族、国家的四根道德支柱。我们谈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叫得意(顺境)信儒,失意(逆境)崇道。举个例子讲,林则徐禁烟之前跟英国女王有书信来往,他跟英国女王就说这个道理:我们孔圣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们英国人从上到下都知道吸鸦片不好,但是你要把你们不喜欢的东西大量倾销到中国,这叫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所以鸦片贸易极不道德。
最后用经常开开自己的左边频道。所谓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就要建立在一种相爱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文化,特别是古希腊时代的文化,它极重向外的探寻,即重视对自然界的本性、起源、始基等等问题的探寻。孟子反过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佛家讲法身慧命,讲挖掘、呈现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辉的部分呈现出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般说来,儒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中国古人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叫金律。
我想,今天的讲座,主要想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呈现出来,用先贤的哲思来弹拨我们的心弦,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层次。那么道家呢?我用超世、无为、超现实七个字概括。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专谈谈儒家的思想。中国古人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来描述这种境界。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人生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什么。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讲到这里我就想到,八荣八耻与底线伦理的关系。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这也是古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儒、道、佛三家,有不同的功能。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用什么思想去体现社会人生呢?儒家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指向社会和人生。
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有啊,你就按照一个字,叫恕。
发布评论